桃子已经1岁4个月了。
见她的那天,她穿了一件粉色、带着很多草莓图案的短袖,下面穿一条灰色的家居服,穿着纸尿裤,剃着光头,不胖不瘦,健康有活力的样子。
接着入眼帘的,是一间被充满的、拥挤的客厅,有柜子、沙发、古筝、钢琴,和堆成小山的玩具。
不同于往期婴儿观察中刚出生不久的宝宝,从发展的角度看,一岁多的桃子现在正处在确认自体身份和自己主体感的阶段。在观察的过程中,更多的是去思考她行为层面上的象征意义,比如她如何行为、如何游戏,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。
扔垃圾:关于面对期待
爸爸和桃子坐在电视柜前的地垫上,桃子从电视前站起来,跑到放玩具的地方。跑过去的过程中,她看到地上有一块很小的纸屑,便捡了起来,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来,举给爸爸看,嘴里发出“嗯嗯嗯”的声音,好像在说“爸爸你看这地上有一个垃圾,我要怎么处理呢”。桃子拿着纸屑,光着脚丫跑进餐厅,把纸屑扔到了垃圾桶里,全家人都很自豪的感觉。爸爸对着桃子说“很棒”。桃子很自豪,骄傲抬着头看向爸爸,高兴地笑了。我们经常看到,1岁多的孩子经常想要去做点什么,去实现点什么。而他们去做某件事时,到底是什么在驱动?或者说,他们到底是在做自己的事情,还是在做一些其他人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呢?这里,桃子其实就向我们鲜活地展现了一个场景:她能够理解爸爸的话,能够去做她被要求做的事情。在这个过程中,整个家庭都参与其中。这是家庭生活中比较日常,但又很宝贵的一个瞬间,就是关于“被认可”,对于一个婴儿的重要性。“被认可”帮助婴儿拥有了一种自体感,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健康的自恋。在这个瞬间,整个家庭都为她感到骄傲,婴儿本身也觉得自己很骄傲。一方面,她很满意自己拥有理解的能力,能够去做别人让她做的事情。而同时,她也很满意家人对她的满意。姥姥抱着桃子,走到距离观察员一米远的地方,又让桃子叫姨,孩子没有叫。姥姥笑着说“叫姨啊,姨姨很喜欢你。”桃子还是没有叫,身体向后卧到姥姥的怀里,低下头两只小手抱在一起,表情有点不太好意思。这里是一个不同的宝宝面对期待的呈现。在这里,桃子其实是在说不的,她不愿意去做,不愿意叫人。她坚持了自己和他人的分离,她坚持了她自己的自体感。她面对观察员似乎是存在防御的,这里的问题在于孩子是如何体验观察员的。尤其是观察员是否代表了一些让她不舒服的事物,甚至是一种侵入性的事物,而这种侵入性,可能和她所感知到的“被期待”有关。在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,这个家庭的文化里面是有期待的。当我们尝试去理解这个孩子在无意识层面的线索,孩子是如何回应家庭对于期待的文化的呢?当观察员给予孩子关注的体验时,可能在桃子的心智中,是潜在的、侵入性的、和期待有关的体验。所以他将家庭中体验到的“被期待”,投射到了观察员身上。当我们作为成年人,选择不顺从,或者不跟随他人的期待的时候,我们常常都觉得不舒服。对于一个16个月大的孩子来说,这种感觉只会是更加的强烈。
“拿出又放回”游戏:关于容器
桃子从盒子里面拿出一根皮筋,套在自己的左手上,又把盒子里所有的皮筋都倒出来,一根一根往小盒子里装。似乎桃子对容器里的内容是感兴趣的,并且对一个容器清空,再把一些东西重新放回去感兴趣。这个兴趣点可能在于“空”和“满”的变化。
更深入的,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些象征层面的意义。其实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玩耍本身是一个幻想,这个具有内在空间的盒子,在幻想层面,可能和母亲体内的内容有关。桃子的姐姐拿出一个塑料制的水果,水果分成两半,中间是用背胶魔术贴粘在一起的,桃子的注意力被吸引。姐姐给桃子拿了一把塑料的刀子,手把手教桃子切水果,告诉桃子刀子放在哪里,切在什么地方,怎么用力。桃子“嗯嗯嗯”地答应着,每切开一个,桃子就“咯咯咯”地笑出声音。桃子按照姐姐教的方法,自己浑身用力研究着怎么把水果切开。她的肩膀、手臂、屁股、小脚和手都在用力,而且还发出用力的声音。当桃子把水果切开之后,她的身体就全部放松下来了。姥姥跟观察员和妈妈打招呼,说要出去买菜,桃子没有反应,也没有抬头看,还在切东西玩。过了几分钟,姥姥又回来了,说外面有点冷,要加件衣服,桃子左手拿着塑料水果,右手拿着塑料刀,抬头看了一眼姥姥。不同于将发带从盒子里倒出来又放回去,桃子将水果切开了,而且并没有再放回到一起。在某种层面上,呈现的是和分离有关的议题。而且桃子对于分离的态度,在两场游戏中是逐渐变化的。同样的,这种对待分离的变化,在姥姥出门买菜又返回来加衣服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。当姥姥第一次离开时,桃子仍然沉浸在切水果的游戏中,对姥姥的离开没有反应,但当姥姥回来拿衣服的时候,桃子抬头看了姥姥。
弹钢琴:关于创造
爸爸走到桃子的后面,坐在一个小板凳上,用手指弹了一下旁边的钢琴,桃子听到声音,转过身,站起来走到爸爸身边,坐在爸爸的怀里,也弹了几下钢琴。她很高兴,然后斜眼看观察员,转回头又弹了几下。
这时爸爸坐在桃子身后,跟观察员聊了几句。
这里需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——创造性。创造性对于一个小孩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。当爸爸弹了几下钢琴键,创造出了属于他的一些声音。然后,桃子也学着,去创造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。
她需要先把手指去按到键上,然后才能创造出来这些声音。类似的,桃子在后面的画画行为中,也体现了这样的创造性,她需要先学会使用手指,然后再使用画笔,最后创造出图案。这样的创造性与婴儿的自体感息息相关。
在弹琴这个瞬间,桃子其实和爸爸成了搭档。但很有意思的是,在这时,桃子用余光看了一下观察员。
这一眼,她可能想确认这个观察员是否还在关注她。或者可能是她在留意,在她和爸爸的关系之外,还有一个第三者。这是有关俄狄浦斯期的内容。
紧接着发生的是,爸爸跟观察员聊了几句。面对爸爸与他人的互动,在孩子的心智中产生了什么样的体验,以及她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,也同样值得关注。
盖笔帽游戏:关于俄狄浦斯情节
桃子蹲在沙发旁边的小柜子前,拉开抽屉,拿出一个文具盒并打开,把里面的水彩笔都拿出来了,把每一支笔的笔帽都拔下来。
妈妈递给她一张纸,桃子左手抓着笔在纸上画圈圈,画了几个圈圈之后,她用右手拿着笔帽,左手拿着笔,想把它盖起来,两只小手用力。桃子以为盖好了,一直在旋转笔帽。
大概一两分钟后,她可能发现笔帽好像没有盖严实,就用两只手,把笔放到自己的左腿上,笔帽的部分向下,使劲往下杵了一下,杵到笔帽里了。
桃子又试着去转动笔帽,发现笔帽不像刚才一样能动了,好像是觉得盖进去了,接着她的肩膀放松下来。爸爸一直陪着,过程中也会告诉桃子怎么把这个笔帽盖好,但是没有实际动手去教她。
首先,对把笔帽分开,然后再盖回去,在象征层面上,和分离有关,是分离和结合。与反复出现的某个异体相关,换种说法是,对异体和非异体的识别。
再者,在象征层面,孩子在尝试把笔尖放到笔帽里边,在无意识的幻想层面,可能与性有关。
另外,桃子所表现出的,对把笔帽盖紧这件事的坚持,让人印象深刻。桃子对通过自身努力去完成和实现某事,具有强烈的决心和动机,这种对事物的掌控感,能够给婴儿提供一种主体感和自我效能感。
这种挑战的结果有成功、有失败,孩子可能会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焦虑,而此时外在环境的变化,比如父母的陪伴和鼓励,对婴儿心智的影响也十分重要。
掉进衣服里的小星星
桃子爬到大的沙发上坐下来,自己打开装着星星的瓶子的盖子,把星星都倒在沙发上,又抓起星星,放回瓶子里,但是放进去的没有几个,有一个不小心掉到了宝宝的背心里,桃子抓起自己的背心,掀起来,露出肚皮,星星就从里面滚落出来。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拿出来,接着直接把星星又放到自己的衣服里,再掀起衣服,星星又滚了出来。她表情很认真,反复玩了几次。爸爸看见了,也笑着抓起一把星星放到桃子的衣服里,星星又都滚了出来,玩了两三次,桃子哈哈地笑出声音,爸爸妈妈也在笑。在课程讨论中,学员和Graham老师就这个游戏本身的象征性意义,发表了他们的想法。星星瓶子是一个容器,桃子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清空,又想把它们放回去。而这,也正好导致了接下来,她不经意间发现有一个星星掉到了她的衣服里面。桃子发现后就研发出了新的游戏,就是让它们从自己的衣服里边掉出来。这里涉及的第一个议题是“消失”。有关消失再回来的体验。同时,还有一个自由联想,是关于身体内部这个容器。这个瞬间可能和“生产”有关系。我们还会想到关于食物,以及进食过程。星星掉进衣服,再掉落出来,就像食物从进入身体,然后排到体外的过程。弗洛伊德、克莱因都曾经强调过在幻想层面,在婴儿的心智当中,关于进食、阴茎、排泄物之间的关联。观察的尾段,有一个很美妙的瞬间是,爸爸留意到了桃子玩星星的过程,他也去把星星丢到了女儿的衣服里。如果顺着思路,这可能联系到受孕。这样一个日常的玩闹瞬间,在象征层面,似乎又营造出来了一个幻想,就是爸爸和桃子创造婴儿。本文转载自: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 深圳市心理服务协会是心理机构、心理师、心理爱好者的共享平台,致力于传播心理知识,提升生活品质。
欢迎所有相关机构、从业人员和心理爱好者加入,如有任何需要敬请留言或联系我们!